当前位置:首页 > 本地聚焦
永不消逝的电波
更新时间:2018-08-31 点击数:16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日起,就把宣传工作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从老旧发报机、手摇马达到如今的全媒体平台、新媒体客户端,中国的新闻事业筚路蓝缕从烽火硝烟中走来,运用报纸、书刊、传单以及文艺作品等媒介,广泛开展宣传工作,以动员千千万万的群众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九连山游击区,也出现了电台。无线电通讯联络网的建立,使粤赣湘边区党委和粤赣湘边纵队不但能直接及时地接受到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香港分局领导的指示和指挥,而且还可及时、灵活地指导各地斗争的开展,指挥各部队协同作战,互相配合。它为粤赣湘边区的革命斗争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创造了条件。

终结靠人传递消息的历史 在九连山创办电台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为适应“七大”以后新形势的需要,加强与中央的沟通联系,东江纵队相继在江南、江北、粤北、东进四个指挥部和九连山第三支队建立了电台,以保证纵队领导机关对开拓新区部队的通讯联络和指挥。(《东江纵队志》)

1945年7月,中共后东特委在九连山游击区创办电台,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出色地完成了电讯联络任务。电台最初设在原阳江县黄村文秀塘地下党员黄中强的家中,由钟应时负责。这部电台,只能收音,不能发报,每天晚上11时至次日凌晨4时,收听新华社的电讯。8月,收到了中、美、英三国发表的《波茨坦公告》、苏军向东北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刘邓大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等重大消息及毛泽东关于《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重要报告。

电台像是支队的中枢神经系统,使支队与上级和外界建立了联系。

抗战胜利后,电台辗转于阳江、五华、和平等地。10月,电台转移到黄村南拔寮地下党员张华基家里。12月,国民党部队进攻黄村,包围南拔寮,电台又转移到白云嶂;1946年春,又转移到五华仙溪沥。这时,电台增加了郑波和郑平两名工作人员。6月,东纵北撤时,便将电台掩蔽在五华三多齐钟俊贤家里。

东纵三支队挺进九连山后,粤北指挥部接到东纵司令部的指示:由粤北指挥部电台派一名能独立工作的报务员到三支队建立电台,以加强该队与粤北指挥部的沟通联系。这个任务便落在戴昌华和机要员韩明身上。

用锡壶作原材料 确保电台运作起来

戴昌华是个新党员,对未来的事业有着相当大的抱负。他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完成上级交办的这一任务。大约在1946年元旦,戴昌华、韩明跟着纵队司令部民运科长、原龙川县委副书记黄慈宽向九连山出发。执行这个任务必须经过国统区。

黄慈宽常以商人身份来回于粤北、龙川一带,带着戴昌华、韩明赴九连山时,他依旧商人打扮,戴昌华、韩明则装扮成黄慈宽同乡、南雄珠玑乡小学教员,穿着灰色粗布中山装,手里提着藤箱,肩上背着纸伞,还梳了个西式分头,抹了点发油,模样甚是斯文。他们装作回乡过年,拿到珠玑乡小学校长帮忙办好的乡政府和学校证明、通行证等,第二天乘长途汽车,经南雄、始兴县城,于当天到达韶关,第三天拂晓乘车到翁源住宿。

第四天是除夕,他们到达了龙川,到了城郊几公里外的黄慈宽家里。黄家妈妈热情地为他们张罗饭菜,未曾想听到一个坏消息,就在他们到来的前一天,地下县委机关遭受破坏,县委领导人几经转移才成功脱险。他们来不及吃晚饭,即刻由黄慈宽在城里当店员的亲弟弟带领,连夜走了10多里山路,转移到莲塘乡一小学校里隐蔽了3天。

别家在热热闹闹地过新年,他们几个却躲在小学校里避难,自有一番说不出的滋味。但他们毕竟是革命者,心里坚定的革命信念不可动摇。

大年初四,戴、韩二人按规定的地址和暗号,到龙川一家中药铺联系,找到韶关中大学生叶青。他们傍晚出了城,走10多公里后,到了一个有几十户人家的山村,趁着夜里的微光,见到村子周围有持冲锋枪警戒的武工队员。进入一户四角楼大宅,看见黄慈宽正与东纵三支队副支队长翟信谈话。

于是,由武工队护送,经一夜行军,也不知翻过了几座山,进入和平县热水乡的密林深处,支队部设在峡谷悬崖峭壁的半坡上,林间深处搭着十几个简便的竹木草棚,那便是支队首长和机关工作人员的住地。住地周围是密密麻麻的毛竹和杉木林,山坡上耸立着参天的古松,山边石罅有流泉飞瀑,时闻鹰唳雀鸣,戴昌华竟不觉以住草棚为苦,倒认为是进了仙境。

进入支队长彭沃和政委曾源的草棚,戴昌华给他们掏出一张垫底的白纸说:“信。”彭沃、曾源不以为怪,接过来让卫生员给纸擦了擦碘酒,马上出现一行行毛笔字,原来这是粤北指挥部首长杨康华用米汤写给九连三支队领导的指示信。首长看后说,三支队北上九连山时只带有电台机器,没有报务员。

戴昌华打开电台一试,发现机器也是坏的。他从支队运输员的箱子里取出发报机器,发现部队带来的是一部33管电子交连式发报机和一部真空管再生式收报机。他仔细进行检查,收发报机是完好的,但缺少天线和电源插头导线,虽然所差有限,但缺了它们就无法把电源输入机器,发报机的电磁波亦无法从天线发射出去,整部机器就等同废品。原来部队在北上行军中与国民党军遭遇,运输员为了避开火力在奔跑中摔了一跤,机器从箱子里翻倒出来。支队长急忙命令重机枪手把敌人火力压下去,掩护运输员将机器抢回来,危急关头也没有清点缺了什么零配件。

天线和电源插头导线在当年贫穷落后的山中,要买到那真是天大难事。戴昌华电器知识学得很扎实,决定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支队首长找来地下党负责人王守中,让他下山想法多找点铜线、焊锡等材料。王守中果然不辱使命,七八天后回来,带回砍刀、锯子、钳子和几斤细铜线,还有几十节1.5伏干电池和装酒用的锡壶。

戴昌华找来几个战士帮忙,把许多铜钱绞成几段多股组合铜线,参照制式双馈天线规格进行分段组合。从山坡砍来一根老毛竹剖成竹片,架在火炭上烤干,以代替馈线电木绝缘板;又向卫生员要来几个小玻璃瓶子,以代替天线两端的绝缘板,参照制式规格制成双馈水平天线,再从战斗中缴获的日本军大衣中取下几个铜扣子,从中取出粗铜线条以代替电源插头导线柱,在一节约三四厘米粗的竹节筒里灌入松香胶,焊接上4条塑胶导线,做成简便的电源插头。最后,他将锡壶熔化后当焊锡,从松树头刮下松脂胶,再用一把破砍刀烧红当焊烙铁,把铜线剪成许多小段,把一节节干电池用串并联的方法,组合成3伏A电和45伏B电。做成这堆土电器,戴昌华开始试机,打开机器能听到讯号,虽然强度比较微弱,只有2度,但说明机器是正常的。

为了加强接收讯号,支队根据戴昌华的要求,将宿营地移到比较开阔的山坡上,避开山崖峭壁,又派出战士把附近十几棵高大的杉木砍掉,形成一个面向西北几十米长的“丁”字形空间,将电台的水平线按兀形的水平展开,架在高达20多米的大树叉上,从而天线向高空发射和接收电波的强度大大加强,达到能接收新华社电讯的强度。由于发报机需要两个B电90伏电压,而他却只有一个45伏B电,因此只能收报还不能发报。

即使如此,部队也就改变了原来只靠人跑腿带进外界信息的处境,与全国的大局联系起来了。正是这时,他从电波中收到新华社播发的关于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签订了中共广东武装部队北撤协定的消息,在全体指战员中引起了极大震动。此后,戴昌华又解决了不少电台收发报的困难。靠着这部电台,九连山的三支队保持了与粤北指挥部的联系,接受指挥部的指示。关于集中北撤的命令,关于集结地点、行军路线,关于留下少数武装骨干在九连山隐蔽的布置等,都是这样获得的,与此同时,也接收了新华社的大量电讯。

后来,九连山三支队奉命向粤北指挥部会合时,胜利完成任务的戴昌华被调回指挥部,电台的全套机器交给了在粤北坚持斗争的部队。九连山部队使用的电台,是后来从香港运进的。

辗转于九连地区的电台 胜利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1947年7月,因为武装斗争的需要,九连区工委决定,重新恢复电台。8月下旬,电台再次搬到黄村文秀塘黄中强家里,钟应时、郑波、郑平等人重返岗位。收到第一条电讯,是刘邓大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他们还收到《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报告,并及时将这些电讯广播给同志们听,这对于九连区的武装斗争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9月初,香港分局派叶佐平、张小章两人到电台工作。叶佐平带回香港分局的密电码,可以收译分局发来的秘密电讯。叶佐平管机要,张小章管联络,钟应时管新闻台和训练班,学员有曾长、邓瑞玲等4人。9月20日,他们第一次通过电台与香港分局取得了联系。电台随之分为联络台和新闻台。从此,九连区工委可以与香港分局直接取得联系。

那么,这本密电码是怎么带进来的?当年在《粤赣报》工作的唐瑜,听人说这得靠死记硬背,才确保了路上不出事。唐瑜听了佩服得不得了,数十年后,他才从当年担任报务员的张小章嘴里得知,密码也是有规律的,要点在于那套秘密的“规则”。

随后,香港分局又运送了大批无线电器材上山,建立了粤赣湘边区无线电联络总台,还带来了培训大批电讯干部的任务。为此,他们多次举办随台学习班,第一期培训学员4人,后来几期分别培训了10多人,学成后被派往各地工作。

1947年冬,这部从香港带来的电台,由李松、李算英等12名十七八岁的“小鬼”,组成护送电台小队,趁春节敌军防守较弱时,在旧历年廿九下午由阳江南坝江边下水,横渡东江,游至对岸柳城江边上岸,换掉湿冷刺骨的衣服,带着电台设备一口气跑到曾田,绕小道,过上莞,在次日早晨6时到达船塘,在地下党员欧同志处休息了一会儿,又经过连平大湖,因要躲避检查,不得不冒险深夜前行,赶在1948年的年初一中午12时,送达九连工委(李金华、丘启文《护送电台上九连》)。

1948年1月底,香港分局派邱海生携带大批器材来到九连电台。2月,举办第二期电讯干部学习班,接收学员曾裕廷、曾坚,刘志文、刘振东、胡青、游立群、罗刚、钟亮、吴越、钟勇、钟声、吴敏、叶若春、李彬、张若子等人学习。学习的内容有练习发报和抄报,以抄收电码为主。当时,因缺乏纸张,一张白纸,密密麻麻地写了又写。一支铅笔,也时常用到捏不住的时候才把它丢掉。

2月下旬,国民党军发起的第三次“扫荡”开始了,电台成立工作委员会,提出“人在机器在”口号,电台设备还曾被放到棺材里装过。新闻台、联络台转移到九连担杆滩、天溪斜。后因国民党军队进攻九连山,便将电台设备就地掩埋。

1948年5月,一批学员派到北江第一支队建立电台,同年8月派出12人赴江南支队办电台。6月,联络台和新闻台在担杆滩会合。7月,新闻台、联络台转移到河西,进入上莞;八月,结束第二批训练班,欢送邱海生、叶佐平等率学员12人赴江南办电台(后为粤赣湘边纵队的电台)。这时,九连电台的技术水平和战斗力也不断提高。8月,成立“粤赣边支队”的时候,通过电台向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兄弟部队连续发出通电,同时建立了与延安总部的联系。9月,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举办第三期报务人员训练班,接受学员叶醒华、陈锦华、叶飞、郑召、欧阳仔、蓝慰、许芝、骆金等参加培训。

1949年3月,电台收到国民党胡琏兵团将窜犯广东的电讯,电台随主力三团直入九连青州,再到忠信高陂。国民党保一团以及连平县大队,包围忠信高陂。郑波等背着收报机,奋力冲出重围,转移到九连山塘。为了掩护电台撤退,部队牺牲了两位同志。

1949年5月老隆解放后,电台随军进入老隆,与江南总台会师举办了最后一期学习班,也有学员10多人。9月,阳江、惠州解放后,电台经阳江到达惠州。10月,电台工作人员在惠州学习以后,分三批奔赴新的征程。战斗在九连山的电台,胜利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

【本文主要依据史料:《连平党史资料汇编》(第一辑)、唐瑜《九连山黎明前的战斗》、戴昌华《记东纵三支队电台的建立》、《连平文史》(第12辑)等。】

文/ 图 本报记者 凌丽

编辑:hexun

上一篇:“平安行”搭建“全民参与”共治大平台

上一篇:市民手机扫一扫即可乘坐公交车

热门文章
我市开展电动车“正源清违”专项 7网友东江漂流遭遇滚水坝 1人溺 知名朗诵艺术家祖晴到我市作讲座 疑被遗弃女婴得到妥善安排 沈阳机床集团工会举办首届“知书 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作品征集开 工棚起火 幸无人员伤亡 农户购买农机有补贴:一般机具单机 锦江环境2018年上半年业务收入稳 怎样为残疾人提供适合的高等教育
热门文章
我市开展电动车“正源清违”专项 7网友东江漂流遭遇滚水坝 1人溺 知名朗诵艺术家祖晴到我市作讲座 疑被遗弃女婴得到妥善安排 沈阳机床集团工会举办首届“知书 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作品征集开 工棚起火 幸无人员伤亡 农户购买农机有补贴:一般机具单机 锦江环境2018年上半年业务收入稳 怎样为残疾人提供适合的高等教育
Powerd by 阳江信息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23456号-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冀网文[2012]0123-01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23-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