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旅游演艺在新疆大有可为
更新时间:2019-04-06 点击数:107 

  为旅游资源开发探索新路径,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寻找新方式,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新抓手,在地域面积广大、民族特色鲜明的新疆,旅游演艺大有可为。

  民风民俗体验式旅游日渐火爆、红色游工业游考古游受到追捧,可以说,文旅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而在众多文旅融合的产品中,旅游演艺作为一种代入感强、互动性好的产品,在过去几年间迎来了快速发展的窗口期。

  文化和旅游部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7年,国内旅游演艺的场次增长了61%,观众人次增长了145%。这种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旅游市场中“打卡游”的渐行渐远,更是旅游产品开发者对演艺需求猛增的敏锐把握。不过,认真琢磨、仔细打磨旅游演艺这一新增长点,对于新疆的意义远不止多些游客、多点收入那么简单。

  对于一些欠发达地区来说,旅游业可以用“靠天吃饭”来形容。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风光,都是依托原有的资源禀赋,几乎少有进一步的开发。但旅游演艺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无论是场地、人员,还是道具设置、动作编排,都需要在原有资源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创作工作。这样的创作,都是对原有旅游资源的再开发,也必然意味着更丰富的旅游体验和更高的商业附加值。

  由于缺乏盈利能力,国内一些特色工艺、风土民情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处于后继无人、传承乏力的状态,如何实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一直困扰着管理部门。但另一方面,这些文化内容却是优质的旅游资源,只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载体而难与大众见面。解决这对矛盾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旅游演艺。靠开发来传承,以发展去保护,旅游演艺让不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甚至面貌一新、发扬光大。

  旅游脱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体现在吸纳就业和刺激消费方面。不过,从基层实践来看,如果吸纳就业只停留在保洁安防、住宿餐饮上,刺激消费只体现在吃饭睡觉、门票交通上,那么增收的数量和结构都只能算是初级水平。但是,与旅游演艺一起出现的就业机会和消费门类,与常规岗位收入和消费水平相比则有着明显的提升,能够为当地脱贫攻坚工作带来更多实效。

  近年来,新疆旅游演艺的发展已经驶入快车道。《丝绸之路·千年印象》《吐鲁番盛典》《千回西域》等旅游演艺品牌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的目光,成为推动新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过,必须意识到,在地域面积广大、民族特色鲜明的新疆,市场的下沉与资源的深挖还有更大的空间。在新疆的文旅融合路上,旅游演艺大有可为。

  清明不仅是节气,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主要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后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史志成说,清明这天,古人就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如放风筝、荡秋千、打马球、拔河、蹴鞠等。[详细]

  据凉山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消息,国务院批准:今日西昌市、木里县降半旗志哀。经四川省政府请示,国务院批准,今日凉山州西昌市、木里县将降半旗,向在扑救木里森林火灾中牺牲的30位英雄志哀。[详细]

  日常语言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方言维系了民族的历史记忆,语言决定了国家的现实意识。目前,学界普遍以《切韵》《广韵》等书中记录的语音作中古汉语基准,复原可信度已经相当之高。[详细]

  来自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消息,为保障清明假期人民群众出行需求,北京铁路局2019年清明假期旅客运输方案从4月4日起至4月7日止,共计4天。清明假期,客流以探亲旅游、踏青祭扫等中短途客流为主,主要呈现出行目的地集中、出行客流集中和达到客流集中“三集中...[详细]

  旅游演艺在新疆大有可为为旅游资源开发探索新路径,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寻找新方式,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新抓手,在地域面积广大、民族特色鲜明的新疆,旅游演艺大有可为。民风民俗体验式旅游日渐火爆、红色游工业游考古游受到追捧,可以说,文旅融合已是大势所趋[详细]

上一篇:我省旅游接待人数综合收入双突破

上一篇:清明假期厦门位列国内游热门度假目的地第三位 “文化+旅游”成新亮点

热门文章
贵阳“共筑平安号”地铁消防专列 全国400名乡村扶贫带头人获中国 易北辰:6间房 “网红教主”刘岩的 省农科院潍坊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 花15元中1800万 重庆南岸一购彩 北京专业定制阳光房网上报价_北 一线同城推出本地化内容社区“58 上海梅林等18家企业起诉39健康网 兴趣实验室gogokid的音乐教育“ 瓦努阿图同中国开通旅游直航航线
热门文章
贵阳“共筑平安号”地铁消防专列 全国400名乡村扶贫带头人获中国 易北辰:6间房 “网红教主”刘岩的 省农科院潍坊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 花15元中1800万 重庆南岸一购彩 北京专业定制阳光房网上报价_北 一线同城推出本地化内容社区“58 上海梅林等18家企业起诉39健康网 兴趣实验室gogokid的音乐教育“ 瓦努阿图同中国开通旅游直航航线
Powerd by 阳江信息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1123456号-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冀网文[2012]0123-01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23-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