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许县幼儿科学教育探索随着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幼儿园都建立了科学发现室,有的地区甚至将科学发现室作为标准配置,作为优质幼儿园的评估标准。但是在实践中,一些幼儿园并不清楚如何发挥科学发现室的功能,或因疏于管理而逐渐闲置,最终沦为一种“门面”。究竟幼儿园要不要创设科学发现室?如何配置科学发现室?如何开展科学发现室的活动?要回答以上问题,首先需要从科学发现室的由来说起。上世纪80年代末,我的导师、南京师范大学王志明教授从美国进修回国后,积极倡导在幼儿园里建立科学发现室。她深感当时中国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当时称常识教育)缺乏可以让幼儿动手做的材料,幼儿只能在课堂上看老师做、听老师讲。反观美国,从班级里的科学区到幼儿园里专门的科学发现室。第三,增扩教育资源。由于一些地方幼儿园班额过大,加上人口政策调整所形成的生源压力,资源不足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前教展的突出问题。要通过立法,真正将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作为的重要责任,形成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小区配套幼儿园得到的掌控,新增资源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第四,提高教师待遇。教师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影响因素。要强化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准人。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全面落实《教师法》,确保幼儿园教师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获得同样待遇,要降低幼儿园教师的流失率和应届学前教育师范毕业生的换岗率。要通过立法,为广大幼儿园教师创造一个热爱儿童、安心工作、积极有为的良好工作氛围。
乃至社区的儿童科学博物馆,均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供幼儿操作、探索和发现。为了改变单一的集体教学方式、给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机会,同时也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如班级人数较多、空间相对拥挤等,她提出在幼儿园里建立专门的科学发现室,供各班幼儿轮流活动。由此,从当时建立科学发现室的初衷,我们可以知道,科学发现室是给幼儿动手操作、发现科学的场所,而不是向幼儿展览科学仪器的场所;是给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在自己的水平上、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科学探索的空间,而不是像小学那样的“科学教室”。20多年后的今天,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动手操作越来越多,区角活动的开展越来越普遍,是否还需要建立全园性的科学发现室?答案是因园而异、因地制宜。而且可能永远丧失了飞翔的胆量。同样,科学家发现,儿童的许多能力是在成长中的某一段时间才会出现的,过早地将儿童还不具备该能力的知识强加给,只能引起更多的困惑和恐慌,特别是当他们面对想方设法要求他们完成任务的大人时,他们会为自己完成不了任务而感到害怕,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这种不自信带来的后果将影响一生。3岁之前的,其大多数能力的发展处于人一生中发展***敏感期,父母给的刺激越适当,相应能力的挖掘就越多,但是在这个大脑细胞还在继续生长的阶段,若父母急切地想将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到脑子里,反而会使将来吸收知识形成障碍。2.超前教育会让不少年轻父母为了更早地看到成果,不惜忽略能力的积累,而只求快些让接受知识。
显而易见,科学发现室的建立,需要占用额外的空间,需要耗费人力进行管理,如果不能满足以上条件,不必勉强为之。与其建一个科学发现室任其闲置,不如充分利用班级活动室的空间,让幼儿在每天的活动中享有动手操作和发现的机会。而对于有空间、有资源的幼儿园,不妨创建一个科学发现室。但应明确,科学发现室不是科学展览室或科学教室,也不是放大版的科学区角,它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用途。科学发现室和班级里的科学区角在活动形式上相似,都是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给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探索的机会,但它们在功能定位上仍有差别,并不能完全取代对方。班级的科学区角受空间的限制,所能提供的材料品种和数量都较为有限。但是,它的长处在于幼儿每天都有机会和这些材料接触。
他们因这些材料而产生的问题和发现,都可以随时记录并呈现在班级环境中,从而有可能实现一个时间跨度较大的连续、深入的探究。同时教师也便于灵活调整材料的提供和指导的策略。科学发现室则完全相反。作为全园共享的资源,幼儿通常每周才能轮到一次左右,进入科学发现室活动。因此,不太可能像班级里的活动一样持续很久。但是,科学发现室所营造的人人做科学的氛围,则是班级环境所不具备的。科学发现室的***优势在于空间充裕,可以摆放更大型的材料,也可以摆放更多样的材料,是一个迷你的科学博物馆,以丰富的选择性把幼儿吸引到科学发现的世界里。幼儿既可以在各种不同的材料之间来回穿梭,也可以在某个感兴趣的材料面前驻足良久。此外,由于科学发现室通常是全园不同年龄班(至少是中、大班)共享的。使排序逐渐增加了难度,突出了层次性,也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幼儿动手主动探究,丰富原有资源包《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限度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宽松的氛围,让幼儿尽情发挥。如:在“滚动的球”活动中,菁菁问“皮球、轮胎、竹筒等物体滚动时都走直线吗?”辰辰问“怎样让橡皮泥球浮在水面上?等等。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幼儿自己从资源包和其他地方寻找材料进行验证,并随时做好记录,然后再把自己验证的所有材料都放回资源包,供其他幼儿尝试继续丰富,这样循环往复,让我们的资源包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经过上面几个环节的改进,我们每个科学启智资源包内配置的产品内容更加丰富、易于操作。贴近幼儿生活,而且材料可以重复操作。这样的资源包活动注重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和爱好。从幼儿身边取材,贴近幼儿生活,强调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材料提供上也会适当考虑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可以玩,都有材料可玩,从而也更适应幼儿的个别需要。总之,与班级科学区角相比,幼儿在科学发现室里的活动更注重丰富性和趣味性,注重以丰富的内容、有趣的材料吸引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并引发幼儿的操作和探索。在活动过程中,更加注重幼儿的自主选择、自我控制和自由探索,而非具体内容的学习。科学发现室里应该配置什么样的材料?最重要的一点,它应该是操作性的而非展示性的材料。有人以为,科学发现室应配置更专业、更高档的科学器材,这是完全错误的。针对幼儿而创设的科学发现室必须体现可操作和生活化的特点。那些远离幼儿生活经验的、看似高大上的科学仪器,幼儿既不感兴趣、也难以理解其中奥妙。有了这样的氛围,幼儿不仅能够随时发现美、观察美、感受美、欣赏美,而且能够及时表现美、创造美。这也可以激发他们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热爱。2.丰富美术活动内容。通过主题画、想象画教学,促进幼儿思维活动的发展,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题画、想象画教学可以使想象的范围扩大,有利于发展幼儿积极主动的思维和创造力。在进行主题画与想象画教学时,内容应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能引起无限联想的题目,通过幼儿自己的生验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来。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画出“我的***”,小朋友兴趣浓厚,画面内容也极为丰富,色彩鲜艳,画完后我让幼儿分别讲一讲自己的画,幼儿往往会把实际不存在的现象创造性表现出来。
而这些昂贵的器材,往往是以看为主,或是通过按按纽操作,并不能给幼儿提供动手操作和发现的机会,因此根本不能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也有人提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强调生活化,因此科学发现室的材料应该以为主。其实这也未必。科学发现室里的材料是购买还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要能引发幼儿的好奇与探究。买来的材料往往新颖有趣,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但如果可探索性不强,幼儿的兴趣也不会持久。而教师的材料虽然简陋,但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他们照样可以玩的很开心。因此,好玩、可玩才是根本的标准。除了以上通用性的标准之外,科学发现室的材料有别于班级区角活动材料的地方在于它的游戏性和丰富性。如果说班级科学区角更着眼于让幼儿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才能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要通过立法,真正建立以门为主导、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的横向管理体制。学前教育立法应关注的重点内容第一,形成社会共识。要强化学前教育是社会公共事业,是重要公共服务。学前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学前教育将影响儿童的终身发展,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前教育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起始环节,投入学前教育就是为国家的未来投资,就是构筑国家未来的财富和竞争力。第二,明确投入责任。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是的重要责任。特别需要通过立法将学前教育投入制度化,不断提升学前教育的投入水平,让投入和家长投入真正能保发展、保运行、保质量,为学前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物质条件。
因而在材料的设计上更注重可探索性或结构性,那么,科学发现室则可通过更好玩的材料吸引幼儿的兴趣,通过更丰富的材料来拓展幼儿的经验。两种活动可以在深度和广度上各有侧重。举例而言,同样是吹泡泡的活动,幼儿在班级里,可以研究用什么样的工具来吹泡泡、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样的等等。而在科学发现室里,教师则可以提供更有趣的材料,让幼儿吹出一个特别大的泡泡,或是吹出好多好多的泡泡,以开阔幼儿眼界,培养幼儿的兴趣。科学发现室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材料的配置,更离不开日常的管理。科学发现室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材料的管理。科学发现室里的材料需要随着课程的开展或季节的变换,而做一定的调整、补充和替换。这主要是从维持幼儿的兴趣出发。